经济学家、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出品 | 凤凰网问渠人物
采访/文字 | 陈婷婷
摄影 | 梁成 清鹏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开启了长达7年的零利率时代,将基准利率锁定在0-0.25%的历史低位。
2016年1月,日本央行意外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任何预兆。
对此,“股神”巴菲特在2016年股东大会上曾表示,负利率是他们在50年前无法想象得到的。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也曾说:“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开始看到利率越走越低我感到意外,后来看到欧洲的利率跌成了负值我更吃惊了。负利率的现象以前我觉得不可能发生,现在真出现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压根不知道它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已经懵了。”
数据显示,零利率、负利率这种“未被充分认知”的货币政策在美国持续实施了7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再次被重启,该政策在日本延续了8年。欧洲则早在2012年实施零利率,2014年开始负利率。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一个重要议题引发广泛讨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否也需要考虑采用类似的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来应对通缩压力、维持经济增长?为此,凤凰网《问渠人物》专访了知名经济学家、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试图探寻中国经济重返繁荣的解题路径。
风财讯
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
#01「提振消费不仅是短期的逆周期政策,更是长期战略」
凤凰网:中央将“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位任务,与您的观点不谋而合。为什么您认为提振经济首先是刺激消费?
滕泰:在2012年,我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和供给侧改革。当时的学术研究重点在于怎么去解除供给约束、引领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减税,还有新旧动能转换改善供给结构,来创造新需求。
但从2020年开始,我一直在呼吁要重视消费,就是因为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占比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过去20年,我们的出口、投资都是高速增长。但当前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快速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结束以后,基础设施、房地产、厂房设备投资的高速增长时期也过去了。于是,之前消费在GDP里占比过低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我们呼吁提振消费,它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全方位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可能不仅是今年十大任务之首,在十五五期间,甚至到2035年,中国都面临着持续扩大内需的挑战。
如果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企业的产品销售不畅,老百姓的收入减少,消费就更不足,会形成我们不想看到的恶性循环。
当前只有从提振消费入手,打破恶性循环,让企业效益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再提高,从而引领中国经济走上向上的消费繁荣。
#02「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凤凰网:您新书的书名叫《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今天,我们是要以过去抓投资的力度去抓消费吗?
滕泰:在工业化或城镇化初期,投资率曾达到40%、50%。
过去的财政政策比较重视扩大投资,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称作建设财政。投资本身是一个短期扩张需求、长期增加供给的行为,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存在大量的基础设施、工业产能和居民住宅建设需求,是必要的。但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后期,基建投资为主的建设财政规模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应当渐进式退出,甚至坚决果断退出,加快向民生财政转型。
目前,不含16%的政府消费,中国居民消费在GDP的占比只有39%,不但比发达国家要低,甚至比部分发展中国家还要低。
宏观消费压抑的另一面就是过度投资,也可以叫做“过度投资陷阱”。
十几年前,我们修一条路,建一个机场,可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但在饱和的情况下,再去修建这样的基础设施,就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在要远离“过度投资陷阱”,减少低效、无效投资。
我们现在的投资率是43%,发达国家是20~25%,印度是30%,假设我们把投资率降到30%,你想想130多万亿的GDP减少10~15个点的投资,就是省出来十五六万亿的宝贵资金,这些资金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变成居民家庭的可支配财富,消费就起来了,市场被激活,整个经济就健康了。
提振消费不仅仅是短期扩大需求,经济增长的手段,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呼吁提振消费,不能简单理解为“惦记老百姓兜里的钱”,它事关多方面改革,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更有钱,社会更有保障,财政支出更合理,货币政策更有力。
#03「利率不降、收入不增、税费不减,消费总量很难增加」
凤凰网:其实我们都挺想消费的,但老百姓更关心“钱从何处来”。?
滕泰:所有的提振消费措施,从政策角度来讲,它都得符合原理,经济学的消费函数有三个变量,一个是收入,一个是利率,一个是税收,这三个变量如果不动的话,消费很难繁荣。
增加居民收入的方法很多,可以增加工资性收入,也可以增加财产性收入,还可以发钱发消费补贴、增加社会保障,也就是增加转移性收入,这些直接、间接的收入,都叫增加居民收入。
如果不增加居民收入,消费起不来。
一些地方为了促消费,开一个集市,让大家来买,但是在这个集市上多卖了,旁边的商场就卖不出去了,它只是转移了消费,并没有增加消费。
老百姓的月工资从一万块提高到一万五,他就多消费;养老社保,农村老人一个月领200元提高到500元,他就会多消费;或者是降息,像欧洲、美国、日本都曾经降到过零利率、负利率,降到大家都觉得存款不合适了,他就去消费或者去投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5000继续提升,人们缴的税少了,可支配收入就多了,也会多消费。利率不降,收入不增,税费不减,消费总量很难增加。
在推动消费过程中,关键是分清政策应该干什么,企业应该干什么,家庭应该干什么。
政策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企业就是创造新产品、创造新消费,就能提振消费。
如果政策去管企业的事,说你们应该给员工加薪,这就麻烦了,因为企业的工资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是由企业的收入状况和盈利状况决定的,如果一个企业经营压力很大,甚至想优化人员,政策如果还要求他加薪的话,结果南辕北辙。
只有让消费激活市场,让企业赚钱了,企业自然就会加薪。政策不能人为干预企业,也不能去干预老百姓,说今天你消费100块,明天你必须得消费150块,这个也不行。
促消费最好的办法,比如说去年拿了1,500亿,今年3,000亿,明年可能更多,甚至上万亿消费补贴,最好什么都不要去规定,是补贴家电还是补贴手机,最好直接把钱发给老百姓,每个家庭最了解他需要什么样的商品或服务。如果能够尽快出台规模更大的消费补贴政策,并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和市场,一定能更有效提振消费需求,推动中国经济尽快企稳复苏。
#04「应认真考虑零利率、负利率,不能把战通缩打成持久战」
凤凰网:您多次呼吁可以考虑推行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在中国可能实现吗?
滕泰:零利率、负利率这个事,挑战我们的认知,大部分投资者、企业或者政府决策者,都会认为不可能。
首先是储蓄,如果存钱不给利息,觉得它不合理,贷款利率过低,也不合理,资本是有价格的,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其实不但我们是这么想的,查理·芒格也曾经这样想,他2015年曾说“我活了90多岁了,这个事情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零利率、负利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它就发生了。”
像查理·芒格这样的智者,他对零利率负利率也是没想到、不理解。但是美国2008年以后连续七年的零利率,日本从2016年开始-0.1%的利率持续了八年,欧洲2012年零利率,2014年负利率,连续降降到-0.5%,到2022年才开始回到零以上。
为什么要实行零利率、负利率,效果怎么样?比如美国08年金融海啸,零利率、负利率政策加上量化宽松,美国的股市从6000多点涨到了4万多点,道琼斯美国的房价早就超出了次贷危机之前新高,美国的失业率是历史上新低,就业十分旺盛,经济增速也很强劲,所以零利率负利率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日本从1991年开始长达二三十年的通缩,自从2013年实施超量化宽松,2016年负利率以后,日本股市指数涨了好几倍,房价创了新高,现在日本的消费超级繁荣,证明负利率对日本经济的恢复也是好的。
日本从1991年持续了差不多二三十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人们叫逝去的20年,我们要不要重新再走一遍这个路?已经有前车之鉴了,坚决不能任由通货紧缩、资产负债表衰退长期化。
要让中国经济尽快走出通缩,实现消费繁荣、市场繁荣,经济好、股市好,房地产也稳定,企业投资旺盛,就要有魄力、下决心,如果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是大势所趋,就要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千万不能把战通缩打成一个长期的持久战,真那样代价是非常大的。
#05「低利率是一个趋势」
凤凰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随机提问吗?
滕泰:可以。
凤凰网:现场就请摄像老师设想一下,如果你存100万的话,不但不给利息,还让你每年交一两千块钱的保管费行不行?你会把手里的钱拿去消费,或者是马上去买房,换大房子吗?
现场工作人员:要看100万买不买得起房子。能肯定的是,存的钱还是负利率,不如去花掉。
滕泰:不管把钱用来消费还是买股票买资产,利率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选择。
凤凰网:您说的利率单是指存款利率?
滕泰: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必须是同步降的。
凤凰网:确实我们也跟芒格一样,从来没有经历过零利率、负利率,也担心银行、保险机构产生危机,对我们影响更大。
滕泰:必须从战略上做好准备。
在经济通货紧缩、资产负债表衰退、社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利率下行是一个趋势。
#06「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软价值是新消费的增长方向」
凤凰网:新供给经济学强调“供给创造需求”,2025年哪些新消费场景最具潜力?
滕泰:2012年我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的一个核心主张,就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在2007年乔布斯把智能手机创造出来之前,世界对它的需求是零,而一旦有了这个东西以后,它不但创造了自身的等量需求,它还衍生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视频直播、网约车、移动支付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这种新产品、新供给创造出来的,老供给创造的需求递减,新供给创造的需求递增。
AI时代来临,三到五年时间,就会看到很多我们从来想象不出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消费场景。因此,人工智能将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凤凰网:刚刚提到在乔布斯创造苹果手机之前,全世界对它的需求是零,最近比较火的潮玩LABUBU(拉布布),此前人们对这个东西的需求也是零。
滕泰:它也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在80年代,人们还吃不饱、穿不暖,买什么拉布布,对吧?
当我们实现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就会考虑精神需求。买一个潮玩拉布布也好,还是其他也好,它既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社交需求,甚至有的人把它当成资产,所有这一切我们把它叫做软价值。
刚性需求的增长是有限的,一天吃3顿饭就够了,用不着吃10顿,大夏天穿一件T恤也就够了,不能多穿。
但是软需求,比如今天《问渠人物》这个节目,你可以看一遍,也可以看两遍,你多看10遍也撑不着是吧?消费弹性最大的领域就是两个方向,一是硬科技,二是软价值,或者叫“新供给+软价值”,这就是我们新消费的增长方向。
#07「中国房价趋于稳定,但是想重现过去的大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凤凰网:消费繁荣里面有没有包括像房地产这种大宗消费?
滕泰:当然包括房地产,以及跟房地产相关的家居、建材、软装、家电,还有相关的生活方式,都是消费需求。
房地产在建设阶段它是投资,建成了以后,它就变成一个消费,或者变成一个资产,变成跟消费相关的一个物品。所以房地产的繁荣对于总消费繁荣是非常重要的。
凤凰网:前几天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次召开这样重要的会议,提法也有了很大变化,要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目前房地产“止跌回稳”,但还有库存有待消化,短期政策与长期改革如何平衡?
滕泰:房地产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2009年曾是中国房地产的一个低点,我当时发表文章提出“五大要素支撑中国房地产长期繁荣”。其中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政策对房地产的友好性、土地和房地产供给、居民资产配置、人口流入或流出等5大因素。
现在这五个因素已经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了;一些城市的人口不仅不流入,它还在流出;房地产政策有所变化,但是远远没有回到25年前;第四是房地产的供给需求,中国城镇化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需求少、供给多。
第五是从资产配置角度,房地产本身是一个资产,不能否认它的资产属性,买卖目前还有很多限制。
中国的房价现在趋于稳定,但是要想重现过去20年的上涨,从这五大方面来看,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08「北上广深的房价不管调整多深,最后一定会创新高」
凤凰网:您预计,房地产深度调整的时间窗口还有多久?现在是不是抄底的好时候?
滕泰:北上广深的房价差不多了,历史上像北上广深这样的核心城市,不管调整多深,最后它一定会创新高。比如纽约的房价跌了好多轮,现在还是很贵。
凤凰网: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房贷压力还是挺大的,如何设计“增收减负”组合拳?
滕泰:居民家庭的负债总额80多万亿,其中绝大部分是房地产按揭贷款五六十万亿,如果利率降低一个点的成本的话,家庭就少支出8000亿利息。
减负就是直接降低还款成本,现在平均的按揭贷款利率还在3%以上,有的4%,所以3%以上的贷款成本如果降到2%,甚至降到1%,它就不一样了。
不论是发消费补贴,还是降息带来的债务成本的减少效应,还是社保补贴,只要让消费循环起来,它都不是一次性的,都有3倍5倍的乘数效应。
#09「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肯定是巨大的,有焦虑是好事」
凤凰网:您怎么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
滕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肯定是巨大的,人为淡化这种冲击没有用。
这不是夸大或者制造焦虑,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论是制定政策的还是普通家庭,有人说你有焦虑怎么办?有焦虑是好事,如果没有焦虑,到时候问题来了,你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那才有问题。
未来大量的可重复的工作都是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干的。这个时候人类要干什么,就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会不断被创造出来。
#10「创新是中国企业走出内卷的最终出路」
凤凰网:您提到“内卷式竞争是总需求不足的一个缩影”,最近几大电商平台拉开0元买奶茶咖啡“大战”,怎么解读这一事件?
滕泰:内卷式竞争既有宏观背景,也有行业特点和微观原因。
宏观背景毫无疑问就是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在短缺经济背景下,什么东西都短缺,买衣服得排队,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怎么去竞争?在短缺经济下绝对不可能有内卷式竞争,只有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下,才有这种内卷,这是宏观背景。
化解内卷式竞争,从政府的角度,就是要全方位扩大内需,尤其要提振消费,内卷式竞争才会减少。但是从行业上来看也有行业的特点,比如说像你们(传媒)这个行业,内卷式竞争就不严重,因为咱们的对话跟别人对话不一样,它有差异性。你买拉布布,也没有内卷式竞争,它这个东西别人没有,但是很多行业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光伏发电的组件,A品牌B品牌功能差不多,没有差异;汽车也一样,虽然汽车有品牌差异,但是作为普通代步工具,原理其实也差不多。凡是产品没有太多的技术差异,没有太多的品牌差异,“都差不多”的行业,它就容易过度内卷。
过度内卷的结果,就看谁生产效率高,看谁成本低、价格便宜,谁能够把生产线、供应链压得狠,就是拼这一套,持续下去,整个行业亏损,那怎么改变?
软价值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创新函数。生产函数和创新函数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函数的投入产出是成正比的,一份投入它就有一份产出。但是创新函数的投入产出的关系并不确定,比如DeepSeek、游戏、电影等等,投入产出都不成正比。有时候投入很大,产出是零;有时候投入很小,产出却很大。
创新函数体现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中国企业走出内卷的最终出路。
企业要从生产函数的管理方法转向创新函数的管理方法,告别“你死我活”的陈旧观念,倡导“求同存异”,才能更优雅地走向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风财讯”视频号)

